【汽车行业动态】数据接入贿赂“丑闻”背后:新能源汽车行业监管趋严
近期,中国裁判文书网上的一则判决文书让新能源汽车行业内的一桩贿赂案件昭然于世。
根据文书内容,项某在上海新能源汽车数据中心任职时,曾利用负责审核新能源车企新车型数据接入符合性等工作的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多次收受贿赂共计约25万元人民币。
法院查明的事实显示,多家车企都牵连到了这场贿赂案件中,涵盖了国内几乎所有的主流新能源车企。
不过,分开来看,这些车企的相关工作人员给予项某的现金或等价物金额规模并不大,一般在0.3-2万元之间,目前尚未有确切消息显示相关涉事车企工作人员触犯了行贿罪。
上海新能源汽车数据中心是什么样的机构?车企的工作人员为何如此重视新车型数据接入?新能源汽车的监管机制是否又存在漏洞?此次贿赂“丑闻”曝光,引发了公众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管理体制的关注。
裁判文书显示,项某因具体身份不同,存在受贿犯罪事实,以及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犯罪事实,主要区别是项某先是国有独资公司上海国际汽车城(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上海汽车城”)职工,委派至上海新能源汽车数据中心,后来项某则正式入职了该数据中心。
公开资料显示,上海新能源汽车数据中心注册于2014年12月,是一家民间非赢利组织,由上海汽车城、上海机动车检测中心、上海交大教育发展基金会等四家单位发起成立。
尽管是民间背景,但该数据中心在上海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中地位特殊。上海市经信委相关文件显示,该数据中心承担了本市新能源汽车公共数据采集与监测市级平台建设、运营维护、数据采集、数据研究及信息发布等工作,采集的相关信息数据,主要用于政府了解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情况。
而政府了解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情况的一种用途便是发放补贴。有媒体在该数据中心的官网发现,其数据接入流程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车企新能源汽车补贴的审批。
接入流程的最后一项是“推进办补贴与备案管理系统审批车型通过”,在此之前,车企不但要完成数据接入,而且还要获得认证合格的数据质量检测报告。
数据质量检测包含哪些层面呢?此前曾有知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数据中心不仅有车型信息,监测到的数据还有上线车辆数量、车辆出行里程和空间分布等等。
在补贴核算时,相关部门的确会核查相关车辆的运营里程等信息,以防没有实际运营的车辆“骗补”。此次贿赂案件引发关注后,也有分析认为“骗补”再遭曝光。
不过,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咨询多位业内人士得到的反馈是:不排除利用私下好处快拿补贴或者多拿补贴的可能,但没有达到骗补的程度,跟骗补也“不是一码事儿”。
受“骗补”风波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中国在新能源汽车管理方面逐渐趋于严格,上海建立第三方数据采集中心便是出于更客观地考核新能源汽车运营情况的初衷。
早在2013年,上海市发改委便发文明确,凡享受上海地方基础设施补贴的单位,其数据均需要传送至上海市新能源汽车数据中心。实际上,即便不享受地方补贴,只要是进入上海地区销售的新能源汽车,也都要接入这个系统(例如特斯拉),因为除了补贴之外,还涉及牌照等其他政策。
上海为何会出现贿赂事件?在部分业内人士看来,这是难以避免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监管平台还是不完善,利用平台谋取私利这种事情难以有效地监管,完全堵塞住漏洞也是不现实的。”有业内专家对记者无奈表示。
去年工信部公布的《关于2017年及以前年度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初步审核情况》显示,有51215辆车型因“未接入国家监管平台”补贴被核减。
随着全国的新能源数据平台建立,各车企在各地区的运行数据能够得到一定印证,有望在一定程度上堵住数据造假的“漏洞”。而从行业发展的角度而言,加强监管永远是必要之举。
上述接近上海新能源汽车数据中心的人士告诉记者,项某之所以能够收受钱财,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中心之前的管理机制比较单一,渠道也不畅通,数据中心与车企的联系比较依赖项某,审批到哪个环节了,结果如何,需要怎么改都是通过他来传达的。“项某2018年8月就被数据中心停了职位 这一年多来中心加强了管理,建立了市场部,把责任压实了。”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的补贴退坡,地方补贴彻底退出市场,新能源汽车在政策层面得到的倾斜越来越少,“漏洞”也会相对减少。而在氢燃料电池等其他领域,类似的事件仍有警示意义。
摘自:土猫网微信公众号2019/11/22发文